首页 按国家 按分类 名牌大学 世界500强
直达网站 直达网站
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始于1941年,前身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国文系,是Zhui早设立的四个系科之一。1985年改名中文系,2003年成立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。
学院概况
截至2010年底,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有11个教研室,并设有“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”、“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”、“贵州师范大学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”等科研机构,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有2个图书资料室(藏书约5万册,期刊资料约700种),并有音像室、微机室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室各1个。
师资力量
截止2014年6月,本院现有教职工98人,其中教授32人,副教授27人,讲师22人,内含获获博士学位40人、获硕士学位32人,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,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人。
学科设置
截至2012年底,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,文艺学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、中国古代文学、中国现当代文学、汉语言文字学、课程与教学论6个硕士点13个方向,并现招收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,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。开设汉语言文学、广播电视新闻学、对外汉语、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。
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、省级示范性专业 、校级优秀教学团队,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,中国现代文学、汉语言文字学、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。普通话、中国现代文学、中国古代文学、影视学基础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,普通话、中国现代文学史、影视学基础、汉字学、文学概论等为校级精品课程。
办学成果
近十年来文学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、译著五十余部。在《文学评论》、《外国文学评论》、《文学遗产》、《中国语文》、《文艺研究》、《中国翻译》等有影响的国家一级刊物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,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,其中林树明教授的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研究》、朱伟华教授的《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》系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、龙异腾教授的《方言间的互相渗透和影响——黔中屯堡方言的形成和演变》系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、林树明教授的《性别诗学研究》、史光辉博士的《东汉-唐汉文重译佛经词汇比较研究》系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。 蔡鸿博士的《魏晋河洛音注研究》、吴夏平博士申报的《唐代文馆文士朝野流转与文学互动》系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。各专业教师功底扎实、治学严谨,成果丰硕,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二十多项,其中,省部级一等奖5项、二等奖8项、三等奖11项。林树明教授多年来潜心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,曾获国家教委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“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”称号、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建设奖、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(专著)一等奖、贵州省政府文艺奖(理论)二等奖(2次)、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;朱伟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外戏剧比较及贵州地方文化研究,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,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(论文)一等奖、贵州省政府文艺奖(理论)一等奖 、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;袁荻涌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,论著颇丰,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的论文达20余篇;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(专著)三等奖。李俊教授编写的剧本《杨虎城的Zhui后岁月》获中国电视“飞天奖”提名奖,并获省政府文艺奖二等奖。湛芬教授获第三届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 ;税昌锡教授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;易闻晓教授获第三届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 、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;史光辉博士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;黄葵教授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;陈悦副教授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;龙异腾教授、汪泰陵教授、王建设教授、阮幸生教授、谢廷秋教授等著述颇丰,各具特色。另外,史光辉博士的东汉佛经词汇研究,曾获首届丁邦新语言学奖,易闻晓博士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、税昌锡博士的现代汉语研究也甚有特色,得到同行专家好评。
长期以来,文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、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,每年皆有不少青年教师、研究生、本科生获学校科研课题,不少科研论文获全国各类奖励。
院训:明德博文 弘毅树人
本站收录的"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“数据均来源网站“gznu.edu.cn”及互联网以上数据具有时效性,因网站域名、网站名称及内容会受域名过期、网站服务器故障、域名所有者更替或内容变化,而存在以上内容失效、错误等情况.